高铁发展再提速 运营里程将达到9300公里
来源:中国科学报
1000多公里的距离,8个小时就能坐个来回。随着京广高铁开通在即,从北京到武汉实现“早出晚归”将不再是难事。
11月29日,在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春房等的陪同下,近30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观摩考察了京广高铁北京——武汉段。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告诉记者:“京广高铁是我国‘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成通车为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树起新的里程碑。”
而记者获悉,京广高铁北京—石家庄—郑州段已于11月25日转入按运行图模拟运行试验阶段,一个月后京广高铁将全线贯通。北京—哈尔滨高铁也即将开通运营。到“十二五”末,我国将建成高速铁路“四纵四横”主骨架。
技术逐渐成熟
对于京广高铁的开通,参加考察的院士们普遍看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告诉记者,京广高铁是贯通我国南北最长的一条高铁,将来还要延伸到深圳和香港,总里程将达到2300公里。沿途所经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则更关注京广高铁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京广高铁的建成,意味着我国高铁技术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他告诉记者,京广高铁的技术突破点在于远距离带来的时效性检验,即如何克服列车因长距离行驶带来的疲劳和安全问题。即将开通的京哈高铁,则要解决如何在零下4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保证高铁安全运行的问题。
刘友梅认为,建成“四纵四横”铁路网,不只是简单的量的问题。其横跨国土面积大,各区域的环境、发展状况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技术难题,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突破,而这些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则表示,我国高铁今后仍将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逐步完善高铁技术体系。
安全是永恒话题
院士们专程前往武汉动车段检修库进行了考察。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动车组检修基地之一。
考察时,院士们讨论最热烈的便是高铁的安全问题。钱清泉认为,安全是高速铁路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铁道部门最应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向记者介绍了我国高铁的维保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已建成北京、上海、武汉、广州4个动车检修基地,根据规划还将建设3个动车检修基地。同时,全路规划建设动车运用所52个,目前已建成33个。
“最关键的是维保体系和相关标准是否完善,检修人员的检修水平和能力有多高。”丁荣军表示。
何华武则认为,保证高铁的安全运营应从源头抓起。以京广高铁京郑段为例,京郑高铁建设严格执行铁路基本建设程序,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建立了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单位共同参与的项目管理体系。
据悉,针对高速铁路建设规模大、技术标准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我国已逐步建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系及运营管理模式。
“高铁技术已趋于成熟,关键是要杜绝‘人为失职’所造成的各种安全问题。”刘友梅表示。
绿色智能是趋势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新建高速铁路投入运营里程达到7735公里,到今年年底,运营里程将达到9300公里。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何华武表示。
更重要的是,我国已形成以高速铁路固定设施、移动装备、系统集成、运营维护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备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同时搭建了高速动车组系列技术平台,实现了高速动车国内的设计、制造。
何华武告诉记者,“十二五”乃至“十三五”主要是完善路网建设,包括高速网及客运网,实现12万公里快速铁路网的建设目标。今后,我国可能将增加城际铁路、环城市周围的市域铁路,同时将高速列车系列化、谱系化,建设高速型、舒适型等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机车车型。
丁荣军认为,今后高铁应朝着绿色、环保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研发更轻、韧度更强的钛合金车体等。
刘友梅也表示,过去是借助速度提升来推动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但地面交通的速度毕竟有限,高铁技术的发展应从目前的“高速、重载”向“绿色、智能”的方向演化,例如降低高铁的能耗、噪声,提高高铁的经济性等。
钱清泉则建议,今后对高铁的科技投入应朝着安全、经济、环保的方向展开,同时围绕国家已建成的研发平台,推动协同创新。
相关关键词:高铁,轨道交通,绿色智能,广州圆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